茅台镇是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距仁怀市中心城区7公里,总面积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 茅台镇地处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茅台镇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也是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通道。
茅台镇,是中国综合实力百强镇之一,被誉为“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中国第一酒镇”、“中国国酒之心”和“中国酒都核心区”。2017年荣获“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茅台镇正在向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实力特色小镇、世界知名酒文化风情小镇、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大步迈进。

茅台镇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有着丰富的演变,具体如下:
1. 名称起源:
- 马桑湾: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此地,当时这里马桑树漫山遍野,所以最开始被称为“马桑湾”。至今赤水河中游地域仍有以马桑命名的马桑湾、马桑坪等地名。
- 四方井:后来,人们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濮獠人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行人饮用,这口井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逐渐取代了“马桑湾”的名称。
- 茅台:随着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濮獠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此地被惯称为“茅台”。后来,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人气逐渐聚集,“茅台”的称呼便流传下来。
2. 历史发展脉络:
- 西汉时期:西汉成帝年间,夜郎地区生产力进步,粮食生产有了剩余,这为酿酒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 元朝时期: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此地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后来也被称为“茅村”。
- 明朝时期: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宫外建有一座半边桥,当地居民和过往客商过半边桥去宫里进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已经出土一面),故而又叫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 清朝时期:乾隆十年(1745 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难以改变,再度改为“茅台镇”。
- 近现代:清末民初时期,茅台镇成为了黔北地区的重要交通口岸,承担了贵州省三分之二食盐的运输任务,同时茅台酒也远销省内外,并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15 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和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同被誉为世界三大蒸馏白酒,这一荣誉使茅台酒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也带动了茅台镇的国际知名度。

如今,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